| 历史

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,曾设“地段护士”普及健康教育

北京日报   2021-09-16

一百年前的今天,北京协和医院落成投入使用。崭新的面貌、先进的设备让世人眼前一亮。不仅如此,它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医疗观念。

走街串巷的“地段护士”

北京协和不仅把救死扶伤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,而且还设立了“地段护士”,把医疗预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。

什么叫地段护士呢?就是专门服务社区基层的护士,分地段负责,各管一段,所以叫地段护士。之所以派出地段护士,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实践活动。1925年,协和医学院与京师警察厅合作,成立了“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”。1928年后改名为“北平特别市第一卫生事务所”,服务人口5万余人,后来增加到10万余人。

卫生事务所下设五个股,分别负责统计兼防疫、环境卫生、卫生保健、公共卫生护理等项工作。其中第四股负责公共卫生护理,主要是地段家庭护理,以及学校、工厂等群体护理保健和普及健康教育工作。他们将辖区划分为20个地段,每个地段约有5000名居民,由协和医学院派出10名公共卫生护士和几名护士实习生来负责,他们主要通过家庭访视来实现卫生保健。除节假日外,地段护士每天要进行大约5到10次的家庭访视。

地段护士对访视过的病人都有访视记录,并将其存到所里的病案室,每份都有家庭编号和个人编号,以便将来查找。哪个地段一旦发现了急性传染病患者,立即转送事务所的门诊进行诊断和治疗。需要住院治疗的,转送合同医院;不需要住院治疗的,则转回地段,由护士设“家庭病床”进行护理和治疗,并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消毒措施。据记载,1936-1937年和1937-1938年两个年度,地段护士进行家庭访视达36300次和21531次。根据事务所门诊1937-1938年度年报记载,约有3万人次前来就诊,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地段护士转送来的,可见地段护士的作用之大。

地段护士每天都在开展访视和卫生保健宣传工作,他们不仅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居民卫生和健康状况了如指掌,还把保健知识送到千家万户,得到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,提升了协和医学院的美誉度。

扶危解困的社会服务部

协和医院一成立就设立了社会服务部,首要任务是帮助病人。协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,如遇到有病人家庭困难看不起病,或者家属不肯照顾病人等情况,就会找到社会服务部。社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会家访调查,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对病人进行减费、免费或者分期交款,甚至提供衣物、路费或殡葬救济等资助。遇到急诊,则是先救人再谈费用的事情。

一次,社会服务部主任张中堂接待了一名医生送过来的疝病患者,病人需要住院却无钱付住院费。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,在一家杂货铺做学徒才两个月,父亲是拉洋车的,母亲是家庭妇女,家里没有钱交住院费。张中堂问他,能否让杂货铺的老板付点儿钱,他不敢去说,恐怕老板知道他有病,不要他了。于是张中堂就去这家杂货铺,可是老板也没钱替学徒交住院费。经张中堂再三说情,老板总算答应孩子出院后还可以来当学徒。接着张中堂又去孩子家里,看到他家实在贫困,就告诉孩子母亲,协和一定会想办法帮助孩子住院治疗。

回来后,张中堂向医院领导汇报了调查的情况,认为可以办理免费住院手续,可又没有空病床,他就去找主治医师,得知有个病人是可以出院的,但家中无人来接他。张中堂又去这个病人家里,让他太太找人接病人出院,终于腾出了一张床位,小学徒才得以住进医院得到及时治疗。

张中堂还接待过一个骨折的病人,在医院里接好骨头,需要到他家里打石膏。张中堂到了病人家里,发现又黑又脏,便帮着制作了防臭虫的药水,以及简易坐便器,一切安排妥当才为病人打上石膏。

社会服务部在门诊服务台、分科处及住院处都设有工作人员,便于及时接待处理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。这项特殊的服务,让一些贫困的百姓得到了很好的治疗。


本文图源:北京协和医院官网

380万份病历档案

协和医院从建院起就十分重视病历档案的保存,他们建起了图书馆,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病历档案室,从第一个病人开始,建立病案达380万份。

正因为有了完善的病历档案,所以今天人们能够看到,协和医院第一例住院病人是1921年1月26日接收的一名澳大利亚病人;第一号门诊病案的病人,就医日期为1921年7月1日;1921年3月25日第一名外科患者出院。

协和医院不仅病历保存得好,而且病历书写特别规范,医生都要接受严格的病历书写训练。协和医院十分重视病历档案的质量提升,1933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医学摄影室及医学绘图室,为临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标本摄影和显微摄影照片,使协和病历档案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。特别是增加了诊疗记录的绘图,这使得协和的病历档案都带有绘画资料,更是难能可贵。

1940年,协和医学院学生林俊卿开始用漫画绘制诊疗场景,他描绘了内科大巡诊的壮观场面,画中记录了朱宪彝、刘士豪、李洪迥、傅瑞思、郁采蘩等20余位各学科专家在病床旁查房会诊的情景。通过漫画可以看到,早在上世纪中叶,协和医院就最早采用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,应用在疑难病诊治中。

协和医院的病历以书写正规、详细、耐读而闻名,尤其是他们保存完好的病历档案,在后来的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长期在协和医院任职的医学家张孝骞就深有体会。上世纪60年代初,著名经济学家、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夫人患上一种怪病,一感冒就休克,很多专家都束手无策。由于以往她曾多次在协和医院就诊,张孝骞没有做任何辅助检查,仅仅详细询问了病史,并查阅她以往的病历,就准确诊断了她的病症,对症下药,不久她就痊愈了。这件事在当时的医学界很是轰动。所以,张孝骞总结道:“病历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,不能看成个人的小事而漫不经心,要对别人和后人负责。”

(原标题:协和新事惠泽社会) 

来源:北京日报 记者:刘永加

流程编辑:u063
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
编辑:u021


热门推荐

精品放送

换一换

Copyright ©1996-2021 Beijing Daily Group, All Rights Reserved

京报网版权所有